語句排序題在言語理解部分中占比不高,但卻是一個讓人頗為頭疼的題型。既費時間,正確率又低?,F在同學們可能都掌握了一些解題技巧,主流的無非就是:判斷首尾句;關注邏輯關聯詞或者捆綁共同話題。但方法太多,反而讓同學們無所適從。但上了考場就是戰場,你需要的就是一把快刀,而不是背著一身的刀槍棍棒反而難以取舍。
接下來讓我們靜下心來思考一下,行測出語句排序題究竟是為了考察我們什么能力?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聽過這樣的話:“你這前言不搭后語的,到底想說什么?”注意這里,前言為什么一定要搭后語?這是因為我們平時說話所傳達的意思其實就是一個結構體。就像一棟房子,先有地基才有四梁八柱。這就得強調一個順序問題。因為柱子只能立在地基之上,而不能反過來。所以可以結合選項,從中間任何一句(優選有關聯詞或者指代詞的)開始推導前言或后語。接下來中公教育以下面的例題一起感知吧。
【例1】①中國傳統文人幾乎都毫無例外地面臨著仕與隱的人生抉擇
②他之所以被人一次次提起而感慨不已,緣由也是他照亮了文人的心路歷程
③屈原代表了文人共有的一種文化心理和悲劇人格
④而賦詩作文畢竟等而下之,于是就出現了一大批文化官僚
⑤屈原是個優秀詩人
⑥學而優則仕,通常是文人追求的目標,希望宦途可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
將以上句子重新排列,語序正確的是:
A.③②①⑤④⑥ B.③②①⑤⑥④
C.⑤③②①⑥④ D.⑤②③①④⑥
【中公解析】B。首先可以找有邏輯關聯詞的句子,第4句開頭有個“而”字表轉折,句中“等而下之”是由這一等再往下,比這一等差的意思。注意了這一等是個代詞。這一等指的是什么?應該是一件大家覺得高一等的事情。繼續觀察四個選項,第4句的前面分別對應5,6,6,1。先看第5句屈原是個優秀的詩人,沒體現比較起來高一等的意思;看第6句的含義很好理解就是說學習好最好去當官。這正是比寫詩寫文章高一等的意思,放第4句前面合適;最后觀察第1句。中國傳統文人面臨抉擇,明顯與第4句話題不一致。
最后B,C簡單對比,即第5句的位置不同。第5句的前言后語可以逐一驗證,B項,第6句和第5句中5句屈原是個優秀的詩人,正是學得好的典范。兩句話題一致理應相連。但是C項,第5句放在首位,只能觀察后面的第3句。屈原代表了文人心理和人格。這跟屈原是個優秀的詩人沒有關聯,沒所以鎖定正確選項B。
這里需要大家注意的一點就是:無論前言還是后語,總有一邊是有明顯邏輯關系的,要么前,要么后。所以各位同學可以在日后做題中參考這種方法,中公教育希望大家熟能生巧,增加語句排序正確率。
招聘信息 | 面授課程 | 網校課程 |
報考指南 | 備考資料 | 每日一練 |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,由本站編輯整理,僅供個人研究、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。